查看原文
其他

啄木声声 | 微评“饭圈”乱象(第二波)

文艺评论家 中国文艺评论 2022-04-25




近期,娱乐圈集中出现是非颠倒、美丑不分、价值观扭曲的乱象,当事明星逾越法律底线、悖离公序良俗、有违职业道德、伤害民族情感,引发社会各界强烈不满。针对杂音乱象,文艺评论家纷纷发声,亮明观点,剖析原因,正本清源。现呈送《啄木声声|微评“饭圈”乱象(第二波)》。(点击查看《啄木声声|微评“饭圈”乱象(第一波)》)


张德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担当文艺的社会责任

蒲波:让文明素养成为每个人的底色

水月:“饭圈”韭菜经济终可休矣

黄西蒙:“饭圈”乱象不该成为粉丝常态

邓韵娜:警惕流量与资本合谋

鲍远福:全民参与“饭圈”乱象的综合治理

林天泉:糟粕产能必须淘汰

李文浩:从“饭圈”乱象恶疾到“精神免疫”

凌瀚:整治“饭圈”乱象,应对资本提出要求

黄新新:莫以法律为底线,从艺当以德为先



 ▲田连元:台上假作真时真更真 

台下真作真时不掺假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担当文艺的社会责任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艺人的违法失德行为引起公愤,人们纷纷谴责某些所谓“流量明星”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一现象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个别艺人之所以把持不住自己,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被不良资本利用、裹挟,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把“流量”“粉丝”“金钱”作为最终价值,以为有了这些就是成功、就高人一等,忘乎所以,走火入魔,以至于违法违规,折戟沉沙。殊不知,人最有价值的并不是这些虚名与浮财,而是自己的品质与德行。品德是本,本正才能行端,行端才能致远。某些艺人价值观的错误导致了违法违规,教训深刻。所以对年轻艺人而言,修身养正是必修课。从根本上树立正确价值观,这是必须过的一关。如果过不了这一关,那迟早是要摔倒的。






让文明素养成为每个人的底色

蒲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报记者


治理“饭圈”乱象,其实是对青少年的精神拯救,刻不容缓,必须下狠手、找痛点、找关键,精准拆解,重塑和培养青少年的理性认知,不盲从任何社会诱惑。


这些年,娱乐经济蓬勃发展,根植于本土土壤的娱乐文化与人民群众有天然的亲近性。然而,组织和控制粉丝群体竟成为一种追逐无限高利润的手段。娱乐经济或者说偶像养成早已背离文化发展的初衷,成为像赌博吸金一样依靠高粘度诱惑而疯狂赚钱的债台。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有计划、有手段的诱惑,面向的是还没有建立稳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年轻人,其危害与毒品等无异。


“饭圈”文化中青少年的种种“撕黑”,真正指向的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深入人心,以符合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的方式,润物细无声。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以“最好的父母”的姿态呵护青少年的心灵,培养健康的“三观”和辨识、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让文明素养成为每个人的底色。






“饭圈”韭菜经济终可休矣

水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记者、编辑


“天下苦饭圈久矣!”虽是一句戏言,却也道出“饭圈”乱象给业界及大众带来的烦恼。娱乐行业失序发展,流量至上成为致胜法宝。在资本引导推动下,劣币驱逐良币,“饭圈”盲目打榜、应援、氪金、互撕等,变成“数据民工”乃至“韭菜”,偶像们则似乎登上了容不得一句批评的“神坛”。孰料偶像失格失德,不断跌破底线,或吃了大碗牢饭,或被全民抵制,上演一出又一出荒唐可笑的戏码,令人大跌眼镜。


偶像失格与“饭圈”乱象,背后是资本的自私与贪婪,是偶像经济灰色产业链的脱缰失控,有错综复杂的经济学、社会学原因。“饭圈”圈住的是钱,更是青少年错位的价值观,其病因及造成的负面影响都远超此圈。好在国家政策及时出手整顿,给娱乐行业及产业链敲响了警钟,“饭圈”不是法外之地,“饭圈”韭菜经济终可休矣!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越来越不为流量所左右,越来越多的“饭圈”青少年走出网络偶像虚拟的“人设”世界,关注奥运、疫情、灾情等特殊时期和日常生活中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偶像只是一份职业,本质上与其他职业并无区别,在享受超乎寻常的巨大红利的同时更应“铁肩担道义”,和粉丝们一起理性前行、向阳生长。






“饭圈”乱象不该成为粉丝常态

黄西蒙,中国青年报社编辑


近期,多家媒体注意到“饭圈”乱象,比如“倒牛奶事件”,不同粉丝为了“爱豆”“争风吃醋”,甚至还有疯狂的粉丝为了在机场见“爱豆”而挤坏公共设施。极端现象频发,我们有必要客观看待“饭圈”乱象,努力引导粉丝尤其是未成年人养成正确的偶像观,学会理性追星,而不是陷入疯狂状态,甚至将追星行为建立在对他人权益的伤害上。


要形成良好的“饭圈”文化,“爱豆”树立正面形象与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都不可或缺。作为社会公众人物,“爱豆”应该端正行为,为粉丝树立正确的榜样。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努力引导年轻人拥有正确的“三观”尤其是偶像观,用更加成熟的心态看待“爱豆”。






警惕流量与资本合谋

邓韵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南科技大学教师、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中参与粉丝应援的比例达到8%;《维度》联合腾讯理财发起的《追星群体中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为偶像买单》调查表明,部分粉丝追星月消费超过5000元。由此可见,流量与资本的合谋在“饭圈”追捧的“流量明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流量明星的崛起离不开“饭圈”的“打投”(指在选秀节目中帮助选手出道的“打榜”和“投票”,后来延伸为有组织地为偶像制造流量数据,从而提高其商业价值的饭圈行为),出现“倒牛奶事件”和部分“流量明星”艺品上不思进取、人品上漏洞百出等恶果。


针对当下“饭圈”乱象,应提倡学习正能量的新偶像,如网友对于奥运健儿的推崇就起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同时,文娱产业也应当摆脱“流量明星”运营模式,提升艺术水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对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






全民参与“饭圈”乱象的综合治理

鲍远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


粉丝文化和追星行为本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从影视剧、综艺节目到网络直播,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娱乐形式不断丰富,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精神生活提供了内在动力。但“追星”和“圈粉”也应该受到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合理规训,不能违规和越线。“饭圈”乱象不仅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破坏法治精神、挑战法律权威,而且对网络生态和社会生活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是资本主导的畸形文艺实践缺乏合理监管和治理的恶果,亟待整治与纠偏。这些问题也凸显构建积极正面的文艺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对此,国家社会层面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影视圈、娱乐界、文艺演出场所和自媒体平台的市场监管,通过行业立法,健全体制机制,培养专业专门的评论监管队伍,加强党对新时代文艺生态的领导;演艺行业应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规范行业准入机制,为优秀的演艺明星提供高质量的创作平台,繁荣和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明星艺人和“网红”则应该进一步加强道德自律,不断向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家学习,打磨演艺才能,提升艺术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资本的诱惑,积极创造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作为“饭圈文化”的重要一环,粉丝群体、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则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养媒介素养和审美感受能力,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身对“饭圈”乱象的免疫力、辨识力,理性对待“偶像文化”“粉丝文化”和“饭圈文化”。只有全社会全民参与“饭圈”乱象的综合治理,我们才有可能建立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营造繁荣有序、文明健康的审美文化家园。






糟粕产能必须淘汰

林天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饭圈”文化,沉疴已久。变味的是铜臭的弥漫,是贪婪的现形,是处心积虑、不择手段的利益争夺,是无节制、无底线、无节操的资本盛宴。


见不得人的阴影处,总有些魑魅魍魉作死狂欢。一旦阳光照耀,跳梁小丑们终将无所遁形。中央网信办正在开展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正是一次大快人心的净网行动。网络不是道德真空地带,更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谁,一旦越过了底线,失去的不仅仅是体面。


重症需猛药。“饭圈”乱象始作俑者,可知痛改前非、惕厉自省?“饭圈”文化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饭圈”领域的糟粕产能必须淘汰,“饭圈”行业的准入门槛、审查机制、退出机制需应时而行。利剑高悬,警钟长鸣。“饭圈”乱象,可以休矣。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微信公号制图:李芸 杨雅玲






从“饭圈”乱象恶疾到“精神免疫”

李文浩,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歌迷、影迷、乐迷、书迷之类的偶像崇拜存在已久,但新兴媒介制造的视听幻象使“迷”转化为粉丝,狂热的伪双向交互式追星愈演愈烈。粉丝们主观上认为了解偶像的一切,但他们熟悉和了解的可能只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精加工”人设。这种虚幻的情感投射原本将随着粉丝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增长而逐渐消退,却因商业资本的介入而反倒增强。


资本用尽手段做足情感营销,强化粉丝经济,推动“饭圈”形成,使偶像崇拜从鉴赏式的个人行为转化为盲从式的群体行为。平台、站姐、粉头通过精心设计完美的偶像形象,诱导普通粉丝拼冲在氪金、打榜、刷分、控评、反黑的第一线。“饭圈”中的粉丝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在资本的裹挟中。入戏极深的粉丝们失去了理性分析能力,模糊了道德评判标准,甚至不惜为了偶像,挑战公序良俗与法律。


“饭圈”乱象犹如一场恶疾,非整治不可。整治需要软硬兼施、标本兼治,既要借助铁腕政策,又要依靠文化引导。一方面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资本市场、艺人德行和“饭圈”生态;另一方面要深耕审美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人、浸润人,滋养国人的心灵,以实现由内而外的“精神免疫”,重塑“饭圈”的健康与清朗,将粉丝经济拉回正常轨道。






整治“饭圈”乱象,应对资本提出要求

凌瀚,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生


近日,娱乐圈负面事件密集发生,从人气小花郑某到海归顶流吴某凡再到当红小生张某瀚,流量明星接连“塌房”,道德、法律底线双双失守,娱乐圈中不断被刷新的道德下限令人咂舌。有不少人认为,违法失德艺人真正的“底气”来自于他们背后资本的保驾护航,最该整治的是资本平台和经纪公司。


“造星”是一条产业链,资本是其中的关键。它可以把没有作品、没有才华、没有道德、无视法律,甚至敢于伤害民族感情的艺人捧成所谓“顶流”,为他们拉资源、炒话题,使出一切手段帮他们快速、大量“吸粉”。在资本眼里,粉丝和流量就是真金白银,而“饭圈”乱象就是资本导演的粉丝经济的畸形产物。


甚至,在一些艺人的恶劣行径败露后,这些“长袖善舞”的资本方还能通过删帖、撤热搜、雇水军洗白等方式为艺人的恶劣行径“保驾护航”。这就使得“塌房”艺人对法律、对公序良俗、对民族大义更加没有敬畏心。这种挑战法律和道德的操作,在“饭圈”中更是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资本天生是逐利的,但是,它还应有一份社会责任。给年轻人树立什么样的“偶像”、为受众留下什么样的作品,这关系到社会风气、关系到年轻人的“三观”养成,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在规范艺人艺德、整治“饭圈”乱象的时候,要对资本提出要求。






应以法律为底线,从艺当以德为先

黄新新,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近期,多位艺人被曝失德甚至涉嫌违法犯罪。2021年尚未结束,却已被网友戏称“塌房元年”。然而在全民“吃瓜”后,我们谈论艺德,究竟是在谈论什么?不触碰法律红线,就算有德艺人?笔者认为,莫以法律为底线,从艺当以德为先。


从网传多位明星参加艺德培训班,到芒果TV80余位艺人自发签署《自觉践行崇德尚艺努力做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承诺书》,都体现出了行业自净的向好努力。艺德并非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艺人应自觉主动争做新时代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成为发挥积极导向作用的“明星”。


艺人因其巨大的影响力,极易影响社会舆论导向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失德艺人的“瓜田”上,不乏未成年粉丝之间的控评与骂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不胜其弊。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艺人应将精力放在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与专业素质上。“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艺人品德高尚,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无需“饭圈”控评,自能致远。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艾超南

【相关阅读】

啄木声声 | 微评“饭圈”乱象(第一波)

艺见|不能为了“流量担当”放弃“历史担当”

“艺见” | 文艺评论家怎么看?

艺见 | 跨越“饭圈”利益束缚,建构艺术公赏境界/王一川

艺见 | 圈层:新差序格局、想象力和生命力/胡疆锋

艺见 | “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马中红




【近期热点】

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来啦!

重要通知 | 文艺短评纳入第六届“啄木鸟杯”啦!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文艺微评”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